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有座 历史 文化名山—苍马山,是苍山和马山的合称。从苍山五罐鼻起步向西攀登,走不多远,便来到苍山主峰北坡的平台。平台东西长约百米,南北宽约50米。名为平台,实为斜坡,只是坡势平缓,坡度不大而已。立于平台上望,苍山主峰壁立千仞,陡峭如刀劈斧削,十分凶险。距平台百米高处,亦即宽约50米的石崖上端,有平板险石前伸,似门帘上卷,因而这里俗称上石门。平台北端也有一平板险石前伸,其下为峭立如削的悬崖,深约40米,宽约60米,这里便是下石门。下石门北临深谷,俗称“凉空”,有泉一眼,泉因谷名,俗称“凉空山泉”,冬夏不涸,川流不息,两岸树木葱郁,茂密成林,奇岩怪石,千姿百态,占尽苍山一半秀色。***如月夜来此徜徉,云雾蒸腾,似梦如醉;夏日信步,芳草凝绿,林涛呼叫,清流溢涌,满地成溪,周身凉爽;尤于雨霁新晴之时,上下石门两挂瀑布相接,成飞流叠瀑之势,声若巨雷,空谷传响,水雾四散,幻化飞虹,离合明灭,蔚为奇观。
民间相传,上石门门帘石之上石隙中,生长着一株花草,名为冬花。说来令人难以置信,此花春暖花开时节不开,专于三九严寒、大雪飞舞之日吐艳喷芳,香气袭人。见之者甚多,但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它。一是冬花长在悬崖绝壁上,一般人攀登不上去;二是侥幸上去了,那花也近在咫尺,眼看就能到手,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一下,或是只顾喜出望外,伸手摘花,一脚踏空,身体失衡,叽哩咕噜,从百余米高的悬崖上滚了下来。请勿惊恐,凡从上石门悬崖上滚下来者,无一人受伤。
一年冬季,苍山西麓凌家山西头村凌在钦之子,乳名新启者,攀上平台一株20余米高的大树,欲观察冬花的确切位置,一不留神,从树上掉了下来,竟然毫无损伤。虽然事过多年,凌家依然年年备办好酒好菜,于春节前夕前来供奉苍山,感谢山神救命之恩。上下石门也有开门之时,只是一般人很难遇到。
传说某年年关来临,一生勤劳却一贫如洗的凌家山西头凌老汉无力置办年货,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。这天夜晚刚交五更,凌老汉一骨碌爬起来,自言自语道:“大年三十了,什么东西也没有,这年还怎么过?”遂披衣下床,背上粪筐,一步步向苍山走来。踏着一尺多厚的积雪,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,走在苍山主峰阴坡上。凌老汉无心观赏山景,要到哪里去,有什么事情要做,他连想也没想,只是漫无目的地迈动着双脚。说来奇怪,平时陡峭难攀的山坡,他都过来了,最后竟来到上下石门之间的平台上。突然,眼前不远处一朵鲜花在风雪中怒放,香气扑鼻。凌老汉未及多想,紧走几步,弯腰将花***下。手拿鲜花,触到鼻尖一闻;“啊呀-好花,好香的花呀!”就听“吱哟”一声,只见平时崎如斧削、平滑如镜的石壁,裂开了一道大缝,苍山石门开了!凌老汉走近石门,向里面望去,见里面有12匹骡子,拉着12只巨大碾砣,正在碾豆子,碾盘上铺着三尺厚的豆子,发出耀眼的光芒。不时有人往碾盘上泼水,那水又从碾盘上滚下,流入中间洼坑。凌老汉站在石门口,嘴巴大张,看呆了……也不知过了多久,就听“吱-吱一”声响,眼看石门就要关闭。说时迟,那时快,凌老汉急忙伸出粪铲,刚铲出一粒豆子,石门就关上了,整个石壁又和平常一样陡峭、平滑。凌老汉在苍山上石门得到一粒金豆子的消息,象长了翅膀一样,迅速传遍苍马山区。慕名前来者,不绝于途,苍山上一时人满为患,然而苍山上石门再也没开,更无人得到金豆子。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春夏秋冬,上下石门依然陡峭如削,平滑如镜,上石门悬崖上的冬花也还年年于雪花飘舞的寒冷季节开放;下石门的凉空山泉,终年流淌,自成小溪流出山外,在此劳作的农夫或过路客商,掬一捧泉水入口,顿觉清洌甘甜,神清气爽,附近村庄的人家若是有贵客造访,必定来凉空山泉汲水,烹茶待客。
在平日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里,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,作文是由文字组成,经过人的思想考虑,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。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?下面是我整理的燎干作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燎干作文 篇1“燎干”是什么?这是我们家乡宁夏吴忠一带过年的风俗。
每年的正月二十三这天,夜幕降临时分,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白天准备好的沙蒿柴、麦草等。一家人围在火堆旁说说笑笑,火苗照得人们满脸通红。火刚燃起来,大人就往火堆里撤一些盐,噼噼***作响。据说,这样可以避邪免灾。
燎干开始了。全家人一个接一个从火堆的这一边跳向另一边,气氛异常热烈,喊声叫声连成一片。要是有亲人不在家的,家人就把他们的帽子或衣物拿出来燎一燎。老人们说,燎干了,人的晦气就可以燎掉了,可保一年平安。
火势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渐渐变小。等到柴草烧尽了,主人用铁锹扬起柴草灰,火星在空中飞舞。根据火星飞舞的方向和形状,“懂行”的人就会喊出“麦子花”“养麦花”“糜子花”“玉米花”等。听大人们讲,出现什么花,就意味着今年什么庄稼丰收。紧接着是“踏老鼠”,大家争着用脚踏灭地上剩余的火星,踏灭火星,说明踏死一只老鼠。
现在,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,家乡人逐渐意识到这种民俗的迷信落后之处,这样的活动慢慢少了,但人们祈愿亲人平安、企盼好年景的心愿永远不会变。
燎干作文 篇2我的家乡宁夏盐池县地处陕甘宁、内蒙交界处,这里乡风民俗甚多,就说过年吧,从年三十开始一直要过到正月二十三。
正月二十三这天,节日的气氛仍然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市。夜幕降临时分,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白天准备好的柴草,一家人围在火堆旁说说笑笑,火苗照得人们满脸通红。火刚燃起来,大人就往火堆里撒一些盐,噼噼***响,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免灾。燎干开始了,一家人一个接一个从火堆的这一头跳向另一头。气氛非常热烈。要是有亲人不在家的,就把他(她)们的帽子或衣物拿出来燎一燎。老人们说,燎干了,人的晦气燎掉了,可保一年平安。
等到柴草烧尽了,主人用铁锹扬起柴草灰,火星在空中飞舞,根据火星飞舞的方向、形状,“懂行”的人就会喊出“麦子花”、“荞麦花”、“糜子花”、“玉米花”等,出现什么花,意味着今年什么庄稼丰收。一般情况下是什么花都出现,寄托人们企盼全面丰收的愿望。火星落了一地。紧接着是“踏老鼠”,大家争着用脚踏灭地上剩余的火星,踏灭一处火星,意味着踏死一只老鼠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,响彻整个城市的上空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注重环境保护的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民俗的落后之处,如今燎干的人也渐渐变少了。
燎干作文 篇3昨天是农历的正月二十三,晚上进行了燎干。
晚饭后,我帮爷爷撕下了贴在门上的对联,取下了***,装在纸箱里。还找了些塑料泡沫和硬纸片,拿了一串鞭炮,抱了一大堆。到小区门前点着,火可旺了。鞭炮声引来了许多人,有男的女的,老人小孩。有我们小区的,也有对面东瓜园小区的。他们也拿来好多的对联和硬纸箱,丢进燃烧的火堆里。火越烧越旺,人越来越多,大家都争着,抢着从火上跳来跳去。就连附近门店的叔叔阿姨们都跑来参加燎干。大家七嘴八舌,欢声笑语,非常热闹。我也很高兴,大着胆子在火堆上跳过。
足足有半个小时,火渐渐熄灭了,但是余灰还红红的燃着。看门师傅拿来一把扫帚,把着完了的火星扫到一起,用扫帚一打,火星乱飞,十分好看。他一边打一边说:“小麦花、荞麦花”预示着今年粮食大丰收。
我问爷爷这是不是迷信活动?爷爷说,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,意味着新年已经过罢了,燎干把人们身上的晦气和不愉快的事赶走。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,吉祥如意,这时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。
燎干作文 篇4从我记事起,吃完正月十五的元宵,年还不算过完,因为还有一个节日值得我去期待,那就是宁夏农村延续了好多年的“燎疳”节,时间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三。
“正月二十三,家家户户都燎疳”。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,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三两个小孩,在正月二十三之前结伴拿着铁锹,推着家里的手推车,漫山遍野砍柴,什么沙蒿柴、毛头刺都是大伙喜欢的柴草。兄弟姐妹几个一起砍了然后装车拉回家堆在自己家的门前,那一个个突兀的柴草垛总勾起我无限的羡慕。自己也曾一个人出去砍柴,怎奈力气小,一天下来根本砍不下几根柴草。我不止一次大哭着回家缠父亲,让他带我出去砍柴。直到他也给我在门前准备了一大堆柴草的时候,我才破涕为笑。虽然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要“燎疳”,“燎疳”意味着什么,但是我却条件反射似的知道这一天:没有足够的柴草是不行的,不“燎疳”也是不行的。
那一天,总是过得很慢,看着日头渐渐落下西山,等到月光朦胧,满天星斗闪烁的时候,我就迫不及待地扶着奶奶,和家人一起来到门前,兴奋地等待着。等到父亲点着了火,母亲会抓几把盐撒在火堆里,篝火立刻发出噼噼***的响声。这时,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柴草堆也陆续点燃了,熊熊火光照亮了半个天空,那腾起的火苗映红了每一张欢笑的脸。大人们兴奋地从火堆上跳过去,半大小子们一边嗷嗷怪叫一边来回跳火堆。我和弟弟还小,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玩。等到火苗小点的时候父亲就抱着我和弟弟筛糠一般在火堆上甩几下,那时真是既兴奋又紧张,感觉燃烧的火变成了一股股暖风,“呼”的.一下从耳边掠过,整个人一下子就暖到了心里。一次两次不过瘾,就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抱着我们在火堆上甩来甩去。
等到柴草烧尽的时候,剩下一堆黑红色的柴草灰。父亲就会拿着一把方头铁锹,像在打麦场上扬场那样,铲一锹灰烬,昂起头,向着天空高高扬起。顿时,火灰飞溅开来,如燃放烟花一样,火星漫天飞舞,又像是从天上飞下来一个金色瀑布,美丽极了。我和弟弟对着那无数个晶莹的红宝石般的火花大声喊着:荞麦花、糜子花……父亲变换角度把火灰一一扬起,我们也会跟着喊出不同的花名来。
火灰扬完了,地上尽是没有燃尽的火星,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扎眼,就像天上的星星闪着调皮的眼睛。我们叫着:“踩老鼠喽”,一路跑着踩过去。据说谁踩的越多,预示着谁家的老鼠越少,粮食不会被偷吃。
父亲曾经告诉我,关于“燎疳”还有个传说。上古以前,每到过年,人们都要生疮害病,家畜、家禽无故死亡。有个神灵为了搭救百姓托梦说:“每到过年的时候,玉皇大帝就派人往地上撒瘟疫,要将地上的凡人收净,这是你们的一大灾难。不过,我教你们一个办法,在正月初一,你们各家在院中挂一盏高灯,这就像天火在空中燃烧。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,各家都在院中点一盏面灯,这就意味着天火已烧到了门外。正月二十三晚上,各家都在大门外点起一堆火,这又意味着天火已经烧到了门外。玉皇大帝会认为火都烧到门外了,家里没有人了,自然不会降灾难了。”到了第二年,人们就按神说的做了,“燎疳”的习俗也就延续了下来。
小时候我觉得这个传说很神秘。但“燎疳”对我的吸引力和神明无关。儿童们喜欢的其实只是可以点起篝火跳来跳起,这种游戏带着野性,让乡村的夜晚格外热闹。大人们也未必真的相信,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仪式,祈祷新的一年无病无灾、全家健康,同时趁着正月农闲的时候让一家老小玩个高兴,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正月二十三这天,也称为“月尽”。“燎疳”一过,年就算是过完了,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,农民开始春耕,在一块块散发着清香的土地上播种新的希望。
时光荏苒,“燎疳”似乎被很多人淡忘了,我却格外依恋它。它是西北农村特有的篝火晚会,火光中,是农民朴素的心愿与自然、与大地的一次相依相融。